太行山不仅是中国地理的脊梁恒正网,华夏文明也围绕这太行山起源。
太行山东部的冲积平原是夏商周核心活动区,西部是戎狄游牧区。
韩信“背水一战”在这里,宋太祖赵匡胤曾亲负石块铺路行军也在这里。
太行八陉控制过王朝的西部屏障,北宋抗辽、明朝守京皆赖此天险。
它横跨北京、河北、山西、河南四省,曾是兵家必争的“天险长城”。
绵延了400多公里的山脉,硬生生把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隔断开来了。
它到底有哪些“天赋异禀”,能成为左右中国历史走向的“中国脊梁”?
端倪君带你走进顾祖禹《读史方舆纪要》的太行山世界,去探寻历史!
一、地理的自然分野
太行山,又名五行山或太形山,光听名字就透着一股霸气。
它“北起北京西山,南达豫北黄河,西接山西高原,东临华北平原”。
太行山就像一道巨大的天然屏障,把华夏大地分成了东西两部分。
《读史方舆纪要》原文赏析:
太行,太行山,亦曰西山,在顺天府西三十里。 志云:太行首起河内,北至幽州。 今由广平、顺德、真定、保定之西,回环至京都之北,引而东直抵海岸,延袤二千余里,皆太行也。 从镇、定、泽、潞诸州而言则曰山东西,自燕、云诸州而言则曰山前后。端倪解析:
顾祖禹在《读史方舆纪要》里,开篇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太行山“气势磅礴”的地理画卷。
太行山从河南一直延伸到北京幽州,“延袤二千余里”,横贯大半个华北!
图片
(这里的“二千余里”是古人的概数,主要指其广阔的范围),
顾祖禹用“山东西”来形容太行山。
你站在山这边,看的就是山西高原,山那边看的就是河北了。
这种地理上的“要道”地位恒正网,注定了它在历史上的不平凡。
二、王朝的“太行之痛”
太行山作为屏障,对中原王朝来说,是福也是祸。
它的险峻能御敌,也能被敌人利用。
最让中原王朝“心头滴血”的,莫过于燕云十六州被割让给契丹。
《读史方舆纪要》原文赏析:
石晋以山前后十六州入于契丹,为中原之祸者数百年。 盖太行隔绝东西,实今古之大防,州军镇戍,沿山错列,凭高控险,难于突犯。 亦谓之燕山,河北所恃以为固者也。 《志胜》云:今界内诸山,凡强形臣势,争奇竞险,拱翼畿甸者,皆太行之支峰别阜耳。端倪解析:
顾祖禹说燕云十六州的丢失是“为中原之祸者数百年”!
这句话放在了太行山的地理方位的描述之后,绝非偶然。
太行山是“大防”,但在后晋石敬瑭的“神操作”下,这道防线被“拱手送人”!
这可不是简单的土地易主,而是把中原王朝的“北大门钥匙”交到了游牧民族手里。
为什么说这是“祸者数百年”?
因为燕云十六州,特别是太行山脉北部的燕山,是河北平原的天然屏障!
燕山的居庸关、古北口等通道失守,使契丹骑兵可直抵华北平原。
但即使燕山丢失,滏口陉、井陉仍为宋军提供纵深,所以燕山是门户,太行却是屏障。
一旦这道屏障掌握在异族手中,中原王朝就彻底失去了抵御北方骑兵的优势和能力。
从此契丹、金、蒙古可以“凭高控险”,随时南下,对中原构成巨大威胁,而中原王朝则“难于突犯”回去。
所以,太行山不光是“河北所恃以为固者”,它更是中原王朝的“安保系统”。
一旦这个系统被人掌握,那可不就是数百年的噩梦吗?所以失去太行就是失去天然堡垒。
《志胜》里那句“凡强形臣势,争奇竞险,拱翼畿甸者,皆太行之支峰别阜耳”。
更是把太行山推到了“老大”的地位,它周围所有的险要山头,都是它的“小弟”恒正网,共同拱卫着京师地区。
三、八陉的“兵家密码”
太行山虽然险峻,但也不是密不透风。
古人利用山脉横谷开辟中原与塞外的生命通道,就是闻名遐迩的“太行八陉”。
图片
《读史方舆纪要》原文赏析:
又太行凡八陉,其在河北者有四:曰井陉,曰飞狐,曰蒲阴,曰军都。 余详见河南名山太行。端倪解析:
顾祖禹简明扼要地提到了“太行凡八陉”,并特别列举了其中位于河北的四个:井陉、飞狐陉、蒲阴陉、军都陉。
井陉: 韩信“背水一战”灭赵之地的故事,说的就是这里!
井陉口,狭窄险要,易守难攻,韩信正是利用这里的地形,创造了军事奇迹。
它不光是古代兵家教科书上的经典案例,更是连接山西和河北的咽喉要道,从这里东出太行山是最近捷的路。
飞狐陉: 这个名字一听就充满了“江湖气”!也称“望都关”,”它位于山西与河北交界处,地形复杂,沟壑纵横。
历史上,这里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侵的重要通道,也是中原王朝北伐的必经之路。当年也是宋辽对峙的前线。
蒲阴陉:宋代称“金陂关”,金、元以后改称“紫金口、紫荆关”,平型关位于蒲阴陉南。
蒲阴陉与飞狐陉相隔极近,彼此连通,是历代统治者重兵把守的咽喉要塞。
军都陉: 更靠近北京,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北之居庸山,是拱卫京师的最后屏障。
军都陉是居庸关是'天下九塞'之一,是北京去内蒙古的天然通道。
这八个“陉”,就像是太行山这堵“铁壁”上,开了几扇可以透气的铁门。
它们平时是交通要道,一旦战争爆发,就立刻变成“卡脖子”的关键点。
谁能控制这些“陉”,谁就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和战略优势!
四、太行的“历史卷轴”
从愚公移山的传说,到抗日战争的烽火,太行山见证了中国历史上无数的“血与火”。
端倪解析:
“东周思想家列御寇用'愚公移山’比喻七百里太行王屋山也能被移走”;
这说明太行山的“难以逾越”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深入人心,成为人们心中难以撼动的存在。
从春秋战国到明清两千多年间,太行山区域更是战火不断:
春秋战国: 齐国攻晋、秦国夺荥阳,都是围绕太行山展开的军事行动。
楚汉争霸: 刘邦在荥阳、成皋被困,正是采纳了郦食其“北扼飞狐口,南守白马津”的建议,才得以转危为安,扭转战局。这再次印证了太行山作为战略生命线的价值。
汉末三国: 汉安帝在太行南端36处要冲屯兵;曹操围临漳,袁尚被迫东出太行,结果大败。这说明掌握太行山,就能掌握战争的主动权。
魏晋隋唐: 慕容垂攻西燕、李世民与窦建德争斗,以及后周郭荣收复关南之地,都在太行山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元末: 刘福通率起义军越过太行,火烧上党,这简直就是“农民起义军的突破口”!
近现代: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,太行山更是成为了八路军创建根据地、开展游击战的“天然堡垒”。
可以说,太行山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战争史缩影!
图片
结语:地理枢纽的多维史诗!
太行山,不只是一条地理分界线,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。
它的险峻与开放并存,既是阻碍,也是通道;它既是王朝的“定海神针”,也可能是起义军的“突破口”。
从古人的“愚公移山”到现代的抗日根据地,太行山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抗争、智慧与坚韧。
理解太行山,就是理解中国历史的地理密码,就是理解为什么这片土地上,会发生如此多的“争夺”与“变迁”。
太行山以关陉掌控历史,以资源支撑文明,以屏障守护生态,有了太行精神,最终升华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。
那么,你觉得在古代,面对太行山这样的“兵家必争之地”,是“据险而守”更有效,还是“主动出击”更有利呢?
可以参考战国赵国固守井陉+太原机动支援的协同,唐代郭子仪以太原为基地,通过滏口陉东出驰援邯郸。
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“端倪”和思考!恒正网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纯旭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